2010年8月20日星期五

第36个故事


只有35个故事是有轮廓的,第36个故事,在想象中,在身边,每日都在发生。

据说当年《海角七号》大热后,台南旅游大热,于是台北市政府相关宣传部门收集电影剧本,计划做一部关于台北缩影的城市电影。最后出来的东西,就是这部带着侯孝贤、雷光夏和桂纶镁等一群台湾文艺人标签的电影。其实,它比你想象的有趣,比你想象的真实,比你想象中的机车妹和芒果味的台北要安静。

浪漫的部分是绝大多数城市生物的咖啡馆梦想:为了让咖啡油脂和奶泡完美结合,所以不给拿铁拉花,为了一车的海芋所以宁愿不要维修费,还有人愿意用35块来自35个城市的香皂交换35封情书。而真实的部分,则有关于朵儿咖啡馆的盈亏考虑,有形形色色客人,还有台北市民关于现实和梦想的大采访。以物易物是整个咖啡馆的特色,也是电影的主题,用理智交换感性,用故事交换感情,用梦想交换现实,这一切的标准,就是“心理价值”。反而是在这个可以用纸币买到几乎所有东西的环境里,有那么多人不知道自己的立场和选择,带着自以为是的价值观和世界观,渐渐抛弃了梦想,而投入了疲于奔命的现实。

可是也有人不喜欢,他们认为还是没有拍出自己心目中的热烈世俗和温情的台北。这样的人其中不乏走马观花去过台北的游客,他们不满于电影中寥寥带过的几个街景。

其实在将前面35个故事的来由时,那几个街景足以把想要表达的台北拍得足够人文和迷人,那些很有设计感的家居店铺、特色的手工小店,还有干净的街道和不远处的101大厦,还有虽然一笔带过却窥视得到的台北各类小吃排挡……在剧终后,为了电影而诞生的咖啡馆将继续存在,继续那些没有说完的第36、37个故事。

至少,我对于这种含蓄不肤浅,充满内涵又不做作的表达方式是如此喜欢。这和塑造品牌是一个范畴内的事情,越是大牌的东西,越不会直白地告诉你它有多好,至多它只会给你一种品牌附加值的感受,更多的,它是要向你描摹品牌文化带来的与众不同,让你错觉爱上的只是它的氛围。

那么如果让你拍一部电影来描述宣传你的城市,这会是怎样的一部电影?

没有评论: